金娛樂城“木牡丹、草芍藥”:《植物學》停
說到牡丹,估計大家馬上會想到其雍容華貴的樣子!中國牡丹的栽培起于南北朝,明代著名醫學專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了“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其花紅故謂“丹”。”自古以來,描寫牡丹的詩更是層出不窮,比如白居易《牡丹》中寫到“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李白《青樂平》“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辛棄疾《鷓鴣天·祝良顯家牡丹一本百朵》描述“天香夜染衣猶濕,國色朝酣酒未蘇”,邵雍《洛陽春吟》描述“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花開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說到牡丹,必須要提到其兄弟“芍藥”!每年芍藥開花時,很多朋友都分不清楚,還有人爭辯說這不就是牡丹嗎?和牡丹相比,描寫芍藥的詩句相對較少,唐朝詩人韓愈寫了一首《芍藥》“浩態狂香昔未逢,紅燈爍爍綠盤龍;覺來獨對情驚恐,身在仙宮第幾重?”,白居易在《感芍藥花寄正一上人》用傷感的語句描寫了芍藥:“今日階前紅芍藥,幾花欲老幾花新;開時不解比色相,落後始知如幻身;空門此去幾多地?欲把殘花問上人”。錢起在《故王維右丞堂前芍藥花開,淒然感懷》中也有類似描述“芍藥花開出舊欄,春衫掩淚再來看;主人不在花長在,更勝青鬆守歲寒”。為什麼大家獨愛牡丹而對芍藥不“感冒”?也許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作可說明部分道理“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首詩中同時提到了芍藥和牡丹,但作者認為芍藥格調不高,所以更喜歡牡丹。從植物分類學角度上來講,牡丹和芍藥有較近的親緣關系,早期分類中均把二者歸類到毛茛科芍藥屬;現在多數學者認為由于芍藥屬植物心皮厚革質、有花盤、雄蕊離心發育、胎座突出形成外珠被、染色體基數為X=5等特征將其從毛茛科中獨立出來,單獨成為芍藥科。牡丹和芍藥花型接近,基本是牡丹到終花期時芍藥才開始開花,故絕大多數植物園中的“牡丹園”均把牡丹和芍藥栽種在一起,這樣會使觀賞花期更長。牡丹園“牡丹”的花期看起來較長,實際上芍藥也是做出了較大貢獻。牡丹和芍藥之間究竟如何區分?為讓朋友們更好的識別芍藥和牡丹,本博文總結了牡丹和芍藥的差別。從花期來看:牡丹花期相對較早,中國南方一般3月上旬開花,而芍藥花期則相對遲一些,一般在在4月中下旬開花!從花期持續時間來看,基本上是牡丹開完花後芍藥才開花,這也使得“牡丹園”觀賞花期大大延長。從莖形態來看:牡丹為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每年新枝條都是從老枝幹上發生,而芍藥則是多年上草本植物,每年新植株都是重新產生,故有“木牡丹”、“草芍藥”的說法。從花型來看:牡丹的花單生枝頂,萼片5,綠色,寬卵形,大小不等;花較大,其直徑可達10-17釐米,花瓣5或為重瓣,花色通常變異很大,玫瑰色、紅紫色、粉紅色至白色,甚至綠色均有發現。芍藥的花數朵,生莖頂和葉腋,有時僅頂端一朵開放,而近頂端葉腋處有發育不好的花芽,萼片4,寬卵形或近圓形;和牡丹相比花型相對小一些,直徑8-11.5釐米,同時,花瓣數目也較牡丹多一些,為5-13枚。從葉片形態來看:牡丹常為二回三出復葉,頂生小葉寬卵形,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淺裂,有時具白粉,沿葉脈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芍藥上部葉片為二回三出羽狀復葉,即葉的末端由3片小葉組成一束葉,兩側又各有一束葉,兩側的每一束葉通常情況下由4片小葉組成,中部的復葉,末端3片小葉不變,兩側小葉片數開始減少,甚至消失,末端只有3片小葉構成;葉背多粉綠色,有毛或無毛(植物描述引自中國植物志等,僅供學習之用)。除了芍藥之外,這裡還需要提到另外一個名字帶有“牡丹”的植物──荷包牡丹!從分類學上來講,荷包牡丹和牡丹親緣關系也相距甚遠,二者分別屬于罌粟科和芍藥科。要說“荷包牡丹”和“牡丹”在形態學上還是有類似之處,二者均是二回三出復葉。因此,在“荷包牡丹”未開花之前,還真是容易錯認為是牡丹。最後附上前期拍攝的牡丹花供欣賞:饒欽止 饒欽止(1900,2,22-1998,3,28),男,漢族,四川重慶人。藻類學家,湖沼學家。我國藻類學的奠基者之一,主要從事淡水藻類的分類、生態分布和地理分布的研究,編寫有《中國鞘藻目專志》和《中國淡水藻志·雙星藻科》專著。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藻類學人才。饒欽止,號考祥,1900年2月22日出生于重慶。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著名山水畫家和書畫收藏家。他自幼耳濡目染,熱愛並學習繪畫,父親卻鼓勵他學習科學知識。他1920畢業于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博物學系;1922年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科生物學系,獲學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31年晉升生物學系副教授。 1932年得親友資助,自費去美國密執安大學植物學系進修,在W.H.泰勒教授的指導下,以攻讀藻類學為主同時選修與藻類分類工作有關的植物形態學、植物細胞學、湖泊學等課程,1933年和1935年先後獲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饒欽止在這三年的每個暑假中都去美國東海岸的伍茲霍爾(Woods Hole)海洋生物實驗室擔任泰勒教授的研究助手,當時泰勒正在撰寫《北美東北海岸的藻類》專著,書中全部藻類圖譜都由饒欽止繪制,他自幼積累的繪畫基礎加上嚴格的科學訓練,使得枯燥的標本在他筆下變得線條流動,栩栩如生,泰勒驚訝地稱之為“不僅是精確的科學圖,而且是藝術品!”饒欽止繪制的藻類圖版(胡征宇研究員提供)1935年饒欽止獲得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生物科學研究博士後獎學金,先後在美國西海岸的華盛頓大學海洋實驗室、哈普肯海洋工作站、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和夏威夷大學海洋實驗室從事海水和淡水藻類的研究。饒欽止在獲得博士學位後曾接到父親來信,教導他“博士之名固好,博士之實更要,如徒有博士虛名,于國于己何補?”于是他在1936年秋回到祖國,到南京任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翌年晉升研究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央研究院所屬各研究所紛紛搬遷,饒欽止匆忙地提著一架顯微鏡隨同動植物研究所于當年9月由南京遷往湖南長沙,後到衡山,又遷到廣西陽朔,1939年初到達四川重慶北碚。1944年動植物研究所分建為動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下分三個研究室:植物生理室、藻類室和高等植物分類室,饒欽止為藻類室主任、研究員。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植物研究所遷到上海,饒欽止繼續開展藻類學研究,並在復旦大學兼任教授,講授植物形態學和藻類學課程。1949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後,于1950年將原中央研究院動物所的主體、植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員以及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員合並組建為水生生物研究所,所址上海。饒欽止任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並在上海水產學院兼任教授。1954年水生生物研究所搬遷到湖北省武漢市東湖之濱,成為以淡水生態學為主的我國水生生物學研究中心,饒欽止1961年至1966年,1973年至1984年任副所長。1989年12月退休。饒欽止共發表論文70多篇,專著兩部,主編書籍5本。饒欽止是學術團體的熱心組織者。1923年參加中國植物學會和中國古生物學會,是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中國藻類學會、湖北省植物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曾任這些學會的理事、理事長或名譽理事長。他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孢子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一至三屆的副主編,《植物分類學報》、《水生生物學集刊》和《海洋與湖沼》等刊物的編委、主編或名譽主編。1988年被選為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榮譽委員,湖北省科技美術研究會名譽理事長。 自1955年起,饒欽止歷任武漢市第二屆人大代表,湖北省第三屆政協常委,湖北省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副主席,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饒欽止于1998年3月28日在湖北武漢去世。我國藻類學的奠基者之一 饒欽止于1928年即開始從事科研工作,他採用淡水藻類作為研究材料進行細胞學的研究,並廣泛採集淡水藻類的標本以積累研究材料。當時國內尚無人從事藻類的分類研究工作,北京各圖書館中也無參考文獻。他感到淡水藻類在植物界演化過程的初級階段中和在維護水體生態平衡、淨化水質上能發揮重要作用,其種類繁多,分布又廣,竟無人問津,因而決心到國外去學習藻類學並收集參考文獻。在美國的3年裡,共發表包括中國和美國藻類分類研究的論文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