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魚電子遊戲場《沈陽日報》“飛閱大沈陽” 作者:nb11 2020 年 5 月 28 日 原標題:《沈陽日報》“飛閱大沈陽”報道注重創意 贏在突破由《沈陽日報》策劃組織的“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飛閱大沈陽”大型主題航拍報道暨攝影大賽兩個多月裡,已刊發攝影作品百餘幅,專刊30期,其中尤以“飛閱大沈陽·致敬新時代”12個跨版專刊以及相關融媒產品表現最為突出,博眾電子遊戲場充分展示了沈陽縣區成就,為新中國七十華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為主流媒體如何在重大主題報道中力求創新、鍛造“四力”作出了示範。 內容創新是基礎 全媒體時代,媒體格局不斷調整、傳播報道方式方法日趨多元,《沈陽日報》作為主流媒體,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將策劃大型主題報道作為一次重要契機,如何做到比以往報道更精彩、更有創意,NPB日本職棒火腿這是策劃航拍大賽的初衷。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沈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沈陽城區變化的圖景在歷年報道中都有所展示,擺脫重復、力求創新,讓沈陽以新的形象展現在受眾面前,更讓主流媒體受眾既感受到宏大主題的嚴肅,金富旺娛樂城又能夠在閱讀體驗中得到愉悅感受,內容選擇本身就蘊含著挑戰。 策劃“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飛閱大沈陽”大型主題航拍報道暨攝影大賽,既體現了主流媒體弘揚新時代主旋律的責任與擔當,又彰顯了媒體敢于大膽創新,勇于嘗試的勇氣。直升機與無人機相結合,這種技術支撐下的內容輔以融媒最新的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報道模式,體現了《沈陽日報》策劃之初站位高、認識深,視主流媒體尋求突破、改革創新為己任。這種指導思想下策劃出的內容,全面、深刻,大全景高像素展現的大美沈陽也與以往有了區別。 形式創新很關鍵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飛閱大沈陽”大型主題航拍報道暨攝影大賽的策劃打破了原本單線採訪的報道模式,結合報道主題實現從“做報道”到“做活動”的轉變,將航拍主題報道和攝影比賽相結合,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利用攝影愛好者隊伍龐大,且能較為熟練掌握航拍技術等特點,從中擇優選出優秀的參賽作品在《沈陽日報》一版展示。在採集角度選取上,一改往日城市攝影報道中題材同質化、重圖片、輕閱讀的不足,將攝影作品與人物報道相結合。通過受訪對象口述拍攝經歷及對個人作品的展示,深度挖掘記錄在光影中的城市變化。通過“圖文+視頻+二維碼”的模式在紙媒上實現了新媒體的表達。 專刊形式精美,以雲霄視角展現沈陽各區縣俯瞰圖,令讀者耳目一新。8月16日,《沈陽日報》推出“雲端之上 飛閱沈陽”連版專刊;9月27日《飛閱大沈陽 致敬新時代》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特刊順利出版,12個版面舒朗通透,稿件條理清晰,各區縣高空大全景盡收眼底,而且特刊將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沈陽區縣(市)成就報道與“飛閱大沈陽”大型主題航拍活動,這兩項重大主題宣傳有機融合,社會效益好,影響力強。 《沈陽日報》新聞客戶端“帥正新聞”一直以文字、視頻形式呈現報道。首航當日,《沈陽日報》攝影部主任、新媒體中心主播、沈陽網視頻記者一同登上直升機,他們以不同的工具記錄著天際美景;兩個月來,30期報道中,上千幅參賽作品都是以無人機的拍攝視角呈現了平時攝影記者無法達到的“高度”。“紙媒+手機”同步發布,從內容到形式都與新媒體保持高度融合。 傳播創新強影響 隨著傳播媒介的發展,各媒體間通力協作、發展共贏愈發成為新趨勢。與單一的媒介傳播相比,多種傳播渠道互聯呼應,報道的傳播路徑會更為廣闊深遠、傳播效率亦會顯著提高。沈陽日報社全媒體平台採用“一體策劃、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帥正新聞”客戶端、“學習強國”、頭條號、抖音號、朋友圈高清系列海報等手機端新媒體發布了融媒作品,效果好,反響強烈。從圖文到訪談,從報紙圖片到手機端的視頻作品,全方位調動受眾感官,大老2遊戲天堂沈陽的大美成為一場視聽盛宴。更為可貴的是,《沈陽日報》還對新華社部分航拍作品進行整合,深度介入VR與全息投影技術,推出大型全景VR產品“渾河問橋”,全新視角讓受眾身臨其境般喚醒雙眼,盡覽兩岸風光,為沈陽留下了經典圖景。 從人際傳播角度講,此次航拍大賽的參與者也是受眾,他們都是來自攝影領域裡的翹楚,他們將作品同時發布到了有相當粉絲數量的個人號上,也為此次主題報道平添了關注。對于市級黨報來說,能夠群策群力,充分利用網絡時代的網民效應,借力而為,創新出新,也讓專刊宣傳實現了最大化傳播,將沈陽“奮鬥新時代”的聲音傳得更深、更遠、更響。原標題:這樣做,下屆中國新聞獎或許有你一個月前,中國記協主辦的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父親·我們·時代》系列創意互動報道、《幸福照相館》H5、三江源國家公園全媒體報道專題《海拔四千米之上》……本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一批優秀融媒體產品集中展示了我國媒體融合發展的實踐成果。 11月29日,由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湖南省記協主辦,湖南日報社、新湖南客戶端、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承辦的2019中國新媒體大會“融合發展中的內容創新創優”分論壇在湖南長沙舉行,榮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項一等獎的作品主創者代表,從各自的作品出發,圍繞創意互動、融合創新等方面分享了創作經驗和心得體會。從部分案例的創作經驗中,我們能更好地了解這些“爆款”是如何打造的。 鑿穿說教式內容的 “隔離牆” “短視頻新聞”一等獎獲獎作品:人民日報社“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 “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共42集,包括:全國兩會期間推出的國家形象系列宣傳片《中國一分鐘》3集、10月推出的“中國一分鐘·地方篇”31集、重要時間節點推出的主題單篇8集,系列架構起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成就的整體風貌,2020手機遊戲推薦為解讀中國發展提供了全新視角。系列微視頻線上閱讀播放量超過24億,線下覆蓋用戶數超過2.5億;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所有推文均為10萬+;微博話題閱讀量超9.4億,參與討論達46.9萬。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主編張意軒:每一個產品都有它的生命路徑,但是,媒體融合創新永遠在路上。做“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我們建了差不多五六十個工作群,最少的文案都修改了十幾次。回顧整個創作過程,分享3個經驗。 第一,化大為小,實現從傳遞信息到傳遞價值的躍升。我們一直在想怎麼樣讓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有意思。對于“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而言,跳出大歷史的宏觀視角,選擇讓每個人都切身可感的小視角,用直觀的畫面去展現每一個普通人為了過上美好生活而不斷拼搏的過程,這樣一個轉換,會把每個用戶的情緒調動起來,在看視頻的時候形成觀點認同、價值認同。 第二,化遠為近,用共情觸發情感共鳴。我們在微視頻內容上深挖屬于每個行業的發展成就,西雅圖水手展現每個地區的風土人情。在形式上,我們通過具體細微的畫面、直觀可感的數據,鑿穿主旋律說教式內容與受眾之間的“隔離牆”,線上百家樂漏洞讓用戶覺得好看、好玩。 第三,化一為多,新媒體傳播要具有IP意識。想要讓“爆款”產品告別“一鎚子買賣”,就要讓好的創意、好的策劃發揮出最大的效果。做“中國一分鐘”系列微視頻時,我們在保持特色的同時,也建立起了統一的標準,形成“一分鐘”的品牌效應。比如我們前後推出了“軍人一分鐘”“採訪一分鐘”等,有網友說,看“一分鐘”就像追劇一樣,這是對我們傳播的最好肯定,也是在新媒體融合和傳播的路上,值得去探索的思路。 新媒體產品要有深度有溫度 “新媒體創意互動”一等獎獲獎作品:新華社《父親·我們·時代》 《父親·我們·時代》以37年前的油畫《父親》開篇,從父輩的眼神中“穿越”,回望40年來一幕幕“點睛”時刻,致敬改革奮鬥者。首尾父親形象呼應,顯示出人民注視父親,父親也在注視著人民。視頻邀請第一代改革者的子女講述父輩故事,包括嚴宏昌、胡福明、馬勝利、姜維等,聊父親的同時,勾勒出改革開放40年的奮鬥圖卷。結尾處,“老羚羊舍命為小羚羊打開一條生命通道”的故事點出共產黨人的改革初心和歷史擔當。 《父親·我們·時代》總瀏覽量超過2.1億人次。覆蓋人群超過4.2億人次,在新媒體端口被800餘個頭條號、微信公眾號、微博轉發。其中,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的瀏覽量達到了9000萬人次,在新華社現場雲超過2000萬人次,在騰訊視頻超過2000萬人次。 新華社全媒編輯中心副主任徐壯志:在這個視頻的制作過程中,我們的體會是重大主題的產品有時候會很硬,在融合報道中,我們首先關注的是怎麼使它有溫度,這是我們創新的出發點。視頻從父輩的眼神中“穿越”,比較容易找到每個人共情的地方。我們還在畫面中設置了一個框,框裡面有過去,也有今天,這樣可以使我們在短短幾分鐘的視頻裡,用同一個畫面把過去和今天串聯在一起。 我們的融合產品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要被技術或者被一個很簡單的訴求帶著走。 我們還有一個體會是要“打通”。這個作品打通線上線下,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4個改革標志性地點,設置紅色巨幅相框,推出“與時代同框”互動活動,這是新華社融媒體產品“一體化策劃、共享資源渠道”模式的全新實踐,最大限度地強化獨家創意的社會影響力,形成全媒體傳播效果。 堅持不變 到現場去 “移動直播”一等獎獲獎作品: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直擊7·5泰國普吉遊船傾覆事故現場 救援仍在進行》 兩艘載有中國遊客的遊船在泰國普吉島附近海域突遇特大暴風雨,發生傾覆事故,落水遊客中37人來自浙江海寧,其中18人失蹤。浙江日報報業集團記者得知該情況,立即組成突發小組飛往泰國普吉島,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發起移動直播,連續推出了《直擊普吉遊船傾覆事故現場 救援仍在進行》《普吉遊船傾覆事故|泰國總理巴育慰問遇難者家屬》兩場滾動直播及《浙視頻獨家跟拍泰國總理巴育慰問遇難者家屬》等10餘條視頻、圖片新聞報道。直播同時被《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20餘家媒體轉載,台東彩券行全網直播觀看量超過3000萬,評論數千條。 《浙江日報》、浙江在線全媒體視頻影像部直播室主任週莎莎:我們有一個口號叫做“新聞視頻化、視頻專業化,能直播的就一定要直播”。我們在事故發生後,立即請命赴泰國採訪,組建3人小組。 我們的記者在前方密切關注救援動向,直播過程中與網友實時互動,百家樂預測app積極引導輿論,在泰方新聞發布會現場用中英文提問關注浙江遇難者的救援及家屬安頓情況,記者獨家拍攝到泰國總理巴育慰問中國遇難者家屬畫面,以現場感和真實感,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第一時間了解該突發事件最新動向的需求。 在整個事件的追蹤報道中,前方的事情多發,我們也會根據不同的新聞現場及時調整我們的報道模式,這次報道不僅僅是移動直播,還發回了圖文報道19組,短視頻17條。 經常會有人問我,移動直播到底還能走多久?我想,不管下一個風口在哪裡,直播記者都會用我們特殊的筆力去置身每一個現場。 讓用戶 “觸摸”原真之美 “融合創新”一等獎獲獎作品:上海報業集團三江源國家公園全媒體報道專題《海拔四千米之上》 專題報道中最重磅的產品《海拔四千米之上|極致體驗·三江源國家公園重磅實景互動H5》內容極為豐富,包含了4段精美的視頻、9個全景視頻、9個小環境展示視頻,讓人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每一個角落、每一處細節。H5產品因為360度可見的細節和可互動的貼近性,獲得了廣泛關注、體驗,點擊量最終達1896萬。 從大量的視頻素材中,澎湃新聞還剪輯制作了4部微紀錄片,每部的時長在4─6分鐘左右。此外,還生產出3篇深度文字報道和4場大型直播。 上海報業集團編委李雲芳:這些作品,讓千萬讀者“觸摸”到了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原真之美,感知到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探索工作的篳路藍縷。《海拔四千米之上|極致體驗·三江源國家公園重磅實景互動H5》,使用了視頻(普通拍攝+航拍+延時拍攝)、360度全景圖片、定點VR視頻、漫遊VR視頻、互動熱點等方式,移動端封面採用了隨機打開可變技術,最終實現了多種技術和表現形式的大融合。 當時拍攝這個作品非常艱難,也很辛苦。2018年7月中旬開始至10月中下旬,澎湃新聞陸續派出直播、視頻、文字三類記者,累計25人次,分別在瀾滄江源園區的昂賽大峽谷、長江源園區的玉珠峰和治多縣索加鄉、格爾木市的唐古拉山鎮,以及黃河源的瑪多縣、瑪沁縣、達日縣、甘德縣等地進行了採訪、拍攝工作,總共採訪79天。因為三江源國家公園地域廣泛,ios遊戲2020環境比較惡劣,工作人員經歷了失聰等各種困難。,